6月15日凌晨,伊朗向以色列发射“法塔赫”导弹群,其中多枚突破全球最密集的反导系统,精准命中海法炼油厂核心设施。
这些速度高达15马赫的导弹在末端突然加速变轨,划出诡异的蛇形轨迹,让价值千万美元的拦截弹扑空。
伊朗的导弹攻击命中率也让我国的火箭军信心大增。
在这次攻击后,哈梅内伊宣称“完全控制以色列领空”。
但这又与前几天的伊以战况相冲突了。就在前几天以色列也宣布掌握了伊朗的制空权,甚至在三天前,以色列的F-35战机还在德黑兰上空“自由飞行”。
看似矛盾的两个声明其实并不矛盾,为什么这么说?又为什么说伊朗的导弹共计命中率让我国的火箭军信心大增?
伊朗导弹突防的原因,伊以“互相掌控制空权”
以色列的反导系统堪称全球最豪华配置:底层“铁穹”应对火箭弹,中层“大卫投石索”防御中程导弹,顶层“箭-3”和“萨德”专攻远程威胁。这套耗资数百亿美元的防御网,却在伊朗“法塔赫-2”导弹面前屡次失守。
最关键的突破在于末端机动变轨技术。导弹在俯冲阶段启动球形发动机,通过可变向尾喷口实现剧烈机动,轨迹如同“高空醉汉”般难以预测。
在此次拦截中,“萨德”系统曾连发8枚拦截弹围剿一枚“法塔赫”,结果全部扑空,单次拦截成本就烧掉1.6亿美元。更让以军头疼的是,这些导弹在最后30秒还能二次加速,将拦截窗口压缩到几乎不可能的程度。
突防效果直接反映在战果上。6月18日的袭击中,“法塔赫”导弹以30米圆周误差精确命中海法炼油厂蒸馏塔,引发连锁爆炸。
而造价仅30万美元的导弹,却迫使以色列付出单日1.2亿美元的防御成本,这种40:1的成本交换比,让任何防御方都难以承受。
有网友对伊朗的战绩保持质疑:“伊朗导弹这么强,怎么还被以色列占了制空权?”
这个问题背后存在概念误区。实际上,双方都未能完全掌控对方空域,也可以说双方都掌握了对方的空域。因为两方的防空系统都被打烂了。
以色列的空中优势集中在战机领域。凭借F-35隐身战机0.001平方米的雷达反射截面,以军能在德黑兰上空巡航2.5小时而不被拦截。
但他们付出的代价同样惊人:每架F-35成本超1亿美元,每次任务耗资堪比数百架无人机。
伊朗则选择领一下红方式。放弃争夺传统制空权,转而用导弹和无人机构建“拒止性控制”。
“法塔赫”导弹用15马赫速度撕裂反导网,以色列战机同样要躲进掩体。伊朗上空的F-35与以色列上空的导弹,证实了现代制空权的分裂,没有谁能独占天空,但谁都能让对方付出代价。
对中国火箭军的启示;伊朗超音速导弹的技术来源
伊朗导弹的实战表现,提升了我国火箭军的信心,毕竟咱中国是如此的爱好和平,有能力且有必要使用超高音速导弹的国家或战役也不多,此次伊以冲突恰好是个很好的验证场所。
突防战术的有效性获得证明。面对以色列这样拥有多层反导系统的对手,伊朗采用“饱和攻击+末端变轨”组合拳:先以普通导弹和无人机消耗拦截资源,再投入高超音速导弹实施致命一击。
这种策略成功瘫痪了海法炼油厂等战略目标。而中国火箭军的导弹数量质量远超伊朗,突防体系更为完善。
反导系统的薄弱环节被暴露。以色列“箭-3”反导系统对传统弹道导弹拦截率超90%,但面对15马赫且随机机动的目标时,拦截效率断崖式下跌。这验证了高超音速武器对现有防御体系的颠覆性优势。
中国西北沙漠中的等比例航母靶标试验,正需要此类实战数据优化打击方案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作战理念。伊朗用行动证明:即使丧失传统制空权,通过导弹突防能力仍可实施战略威慑。中国火箭军“东风快递”的威慑逻辑,在这场冲突中得到强化。
更何况,伊朗与中国的导弹技术存在精度与体系的代际差。
尽管伊朗导弹突防成功,但中伊技术差距依然显著。“法塔赫”导弹圆周误差约100米,而中国东风系列精度已达米级;伊朗需要集中火力攻击面状目标(如炼油厂),中国导弹已能精确命中移动舰船。
体系支撑能力差距更大。伊朗缺乏天基侦察网,依赖地面观测站提供目标指引;中国已构建“遥感卫星+无人机+超视距雷达” 的全域监控体系。
当伊朗导弹需要400秒飞抵目标时,中国中程导弹飞行时间更短,留给对手的反应窗口更有限。
其实,最根本的差距在量产能力。伊朗“法塔赫”导弹库存预估仅百枚左右,难以支撑持续高强度打击;中国工业体系却能保障源源不断的导弹生产。
这些差距不是单次突防成功所能弥补的。
伊朗的导弹都能突防现在明面上的最先进的防空系统,更何况咱中国的了。
其实还有个疑问,就是“伊朗的导弹末端蛇形变轨技术哪来的?”这个问题引发诸多猜测。
有网友调侃,可能是沙漠里长出来的,一起长出来的还有一份中文说明书。当然,不排除这种可能,但咱总得好好分析分析吧?
从技术基因看,“法塔赫”采用乘波体弹头设计,与全球首款量产型高超音速导弹DF-17高度相似。但中国几乎不可能转让这种镇国神器。
更可能的路径是技术融合创新。伊朗工程师以早年获得的东方导弹技术为基础,结合朝鲜“火星-8”乘波体设计(朝鲜2021年试射),历经二十年迭代研发。 尤其关键的双锥体构型和变向尾喷口设计,极可能源自朝伊的军事合作,两国长期受西方封锁,形成独特的技术共享模式。
让人惊讶的是导弹的改进速度。2023年“法塔赫-1”初亮相时还需大气层外变轨,如今“法塔赫-2”已能在大气层内实现蛇形机动。
这种进化速度,连俄罗斯“匕首”导弹都望尘莫及。战场永远是最好的试验场,这句话在此次伊以冲突中得到残酷的印证。
伊朗导弹突破以色列防空网的实战案例,成为高超音速武器效能的最佳广告。 “法塔赫”导弹以蛇形轨迹规避拦截,它验证的不仅是技术参数,更是一种战略逻辑:在现代战争中,精准打击能力比象征性的制空权更具实质威慑。
中国火箭军从中获得的不仅是技术信心。伊朗用实战证明:再完善的反导系统也存在临界点,而饱和攻击配合高超音速突防,足以撕开任何防御网。
这种战场验证价值远超实验室数据,它让“东风快递”的威慑力更加具体可感。
由于平台规则,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,才会被认定为铁粉。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个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。参考资料:伊朗开始使用高超音速导弹,对冲突影响有多大?——澎湃新闻
驰盈策略-炒股使用杠杆-正规的实盘股票配资平台-可以加杠杆的炒股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